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(中国几大迷案)

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,摘要:中国历史悠久,民族特色众多。既有英雄豪爽的感叹,也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。有些故事就像谜团一样,引起了历史学家和所有人的兴趣,许多人仍然孜孜不倦地去验证和研究它们。本来应该是十大谜团,但因为某些原因,只列出了七个,剩下的三个就留给大家思考了。

一、老子出隐之谜

有史料记载,老子曾西出函谷关,被路人尹喜逼迫着书,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巨著《道德经》。随后骑着一头青色大牛继续西行,却没有任何消息。这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,但至今还没有得到确凿的证据。有人说,他穿越流沙到了印度,老子到印度传教,教导了释迦牟尼这样的伟大弟子。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理论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、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。有人说,老子晚年定居甘肃临洮,向隐居的老人传授内丹、养生、道术。得道后,“飞升”于临洮超凡台。还有人胡乱猜测,说当时治安较差,途中可能有人被抢劫,导致意外死亡。

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没有到西方去,而是回到了东方。《庄子·天道篇》 有记载说,老子辞官后,离开了周朝,“还乡”。老子的故乡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,距孔子居住的曲阜不远。孔子还拜访过老子,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孔子请礼”。这件事在《庄子》 《韩非子》 《吕氏春秋》和儒家著作《礼记·曾子问》中均有记载,可见老子退隐东方的说法更为可靠。

二、西施生死之谜

西施位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,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。至于西施这位越国英雄、吴国罪人的最终结局,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他是被勾践沉入江中的,第《墨子·亲士》篇文章云:“西施(‘沉’,古文‘沉’)的沉水也很美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 东汉赵晔引《吴越春秋》 关于西施《吴》的记载说:“吴死后,河上漂的人越多,河上漂的人越多,他们最终追随了野蛮人。”这里的“浮”也有“沉”的意思。 “鸱伊”是皮包的意思。在后世的诗词中,也多次提到西施沉水的事。李商隐诗《景阳井》云:“武王宫外水已断,泥泞犹要埋西施”;皮日修诗《馆娃宫怀古》:“不知水葬何处去,西月湾欲仿”。这说明,到了唐代,人们就认可了西施被淹没的说法。

民间更有传说他是被越国大夫范蠡偷偷捡来的。《越绝书》 然而,记载如下:“吴死后,西施回到范蠡,与他游过五湖。”然而,在这本权威史书《史记》中,虽然有范蠡的详细记载,但却查不到相关资料。西施的寥寥数语和无法解开的谜团,让人感到深深的缺失。有人说他是被吴国痛恨的人用棍棒打死的。迄今为止,史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。

三、徐福东渡之谜

秦始皇最渴望的就是长寿。后来,他听说东海有蓬莱岛,有灵芝,服了可以长生不老,就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五百人,工匠三千人渡海东渡。后来,秦始皇也到了。直到我去世,我也没指望徐福有任何消息。徐福去哪儿了?有人说,当时航海技术差,大风大浪都被消灭了。史书上第一个记载徐福历史的人是司马迁,但他并没有说明徐福是从哪里漂到大海的。后人认为是台湾或琉球,也有人说是美国,但大多数人认为是日本。最先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,是五代后周僧人亦初。曰:“倭国,又称倭国,位于东海之滨。秦时,徐福引童男童女五百人至此,今之民如长安”。 ……而东北千余里,有一座山,名‘富士’,又名‘蓬莱’……徐福到了这里,就被称为蓬莱,他的子孙都被称为秦氏。到今天。”

一初说,这句话出自日本僧人弘俊之手。宋代文学家、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日本。明初,日本僧人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,提到“熊野峰前徐福祠”。清末出使日本的使者李树昌、黄启贤等人都曾到徐福墓前题诗题字。徐嵩石在《日本民族的渊源》中说,先秦时期,中国东南沿海大批人移民日本,以徐福为首的童男童女就是其中之一。 “徐福入海东行,必定是真的。”

日本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徐福活动的遗迹,如和歌山县的徐福及其七位追随者之墓、徐福宫、九州岛佐贺县的“徐福登陆”碑、徐福氏石家、徐福等。寺庙。有供奉徐福的锦里祠堂等。有学者认为,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,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明。甚至有人认为,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10世纪左右日本的产物,并不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。当时徐福只到过渤海湾的岛屿。他的事迹、他的遗址、他在日本的墓地对于后人来说都是虚构的。另外,有学者认为,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,但他并没有去日本,而是去了美洲。徐福东渡的时间恰逢美洲玛雅文明兴起,而日本距离中国大陆也很近。不需要花费巨额资金,几年之内就可以达到。人海茫茫,徐福东渡去了哪里,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。

四、杨贵妃生死之谜

杨贵妃是中国有名的美女。然而,这位貌美如花的美人的命运又如何呢?史料记载,天宝十五年(公元756年)六月,洛阳失守,潼关失陷。唐玄宗带着大臣狼狈而逃,他的爱妃杨贵妃死在了马嵬邑。但文人诗词与史家记载存在巨大差异,因此杨贵妃的最终命运仍存在诸多疑问。

一种观点认为,杨玉环可能死在佛堂内。《旧唐书·杨贵妃传》记载: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杀害杨国忠父子后,以“祸事尚存”为由,强烈要求赐死杨玉环。唐玄宗无奈,辞别贵妃后下达了命令。杨贵妃“自缢于佛堂”。

也有人认为杨贵妃可能死于叛乱,这从一些唐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。杜牧的“喧闹的马嵬血,散落的羽林枪”,张佑的“血葬燕妃”,温庭筠的“归魂不明,青烟灭,血埋青草哀”等等。其他诗词,皆信此。杨贵妃没有被逼上吊,而是在马嵬邑被起义军杀死。有人说,杨贵妃的死还有其他可能。比如,有人说她其实是吞金而死的。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的诗《马嵬行》中。另一种说法是,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邑,而是被贬为庶人,下放到民间。于平波老师考证了白居易的《论诗词曲杂著》和陈宏的《长恨歌》。他本人认为,白居易的《长恨歌传》和陈宏的《长恨歌》的本义还包含着另一层含义。

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最后逃往日本。 1984年出版的《长恨歌传》第五期,由日本张琏翻译,称当时在马嵬邑被吊死的人是一名侍女。禁军将领陈玄礼被贵妃的美貌所吸引,不忍心杀她,于是与高力士合谋,带着侍女将她杀死。杨贵妃在陈玄礼亲信的护送下南逃。她航行到了今天上海附近的海域。经过海上漂泊,她来到了日本九谷町,最终在日本度过了余生。但他的生死情况至今仍难以理解。

五、宋太祖暴死之谜

公元960年,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。他身着黄袍,当了皇帝17年。他放弃了,并于公元976年返回西方。正史中没有关于他去世的明确记载,《文化译丛》中的相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。“皇帝死在万岁殿,时年五十岁。” “我奉杜太后之命,将皇位传给太宗。”因此,他的死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,在历史上留下又一个悬案。一种观点认为宋太宗“杀兄夺位”。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,根据《中国传来的故事》的记载,宋太祖在烛影和斧声中突然死亡。宋太宗当晚就留守牢中,次日在灵柩前即位。很难摆脱杀死弟弟的念头。不喜欢。蔡东凡《宋史·太祖本纪》和李一侯《续湘山野录》都沿袭了上述说法,并加以夸大,增加了许多宋太宗“杀兄”的细节。

另一种观点认为,宋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无关。持这种观点的人引用司马光的《宋史通俗演义》的记载来为宋太宗辩护。据记载《宋宫十八朝演义》,宋太祖死后,已是四鼓之时。宋皇后孝章派人召见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入宫,使者却直奔开封府召见赵光义。赵光义大吃一惊,犹豫着要不要向前走。在使者的催促下,他走进了雪下的宫殿。据此,太祖去世时,太宗并不在宫中,所以不可能“杀兄”。毕源《涑水纪闻》强烈支持这一说法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虽然不能确定宋太宗就是杀兄的凶手,但认为他逃脱不了先夺皇位的嫌疑。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常现象。据记载《涑水纪闻》,宋皇后召见秦王赵德芳,赵光义却冲进宫中,造成了既成事实。宋朝的妇女们见自己无路可回,只好称呼他为“官家人”。

《续资治通鉴》一系列的疑问也被提出:太宗即位后,为何不沿袭继位次年改元年号的做法,而仓促改开宝九年,只用距离太平兴国元年还有两个月?既然杜太后有“传位给弟弟”的圣旨,为什么太宗却屡屡迫害弟弟赵廷美,导致他郁郁而终呢?太宗即位后,太祖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?太宗曾封皇帝的嫂子宋皇后为“开宝皇后”,但她死后,为何不按照皇后的礼仪守丧呢?

上述种种迹象表明,宋太宗的继位是一次非正常的继位。后人怎能不提出质疑?现代学术界基本确定宋太祖确实死于意外,但对于具体死因又有一些新的说法。首先,从医学角度来看,人们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抑郁症。一种说法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,但认为“烛影斧声”事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。起因是太宗利用太祖熟睡的状态,调戏了自己的爱妃花蕊费夫人。太祖知道后,怒斥她。太宗自知无法得到哥哥的原谅,于是犯下了杀人之举。纵观古今理论,似乎都是有理有据、有理有据。不过,关于宋太祖的死因,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材料。

六、明建文帝生死之谜

明太祖朱元璋死后,燕王朱棣以“清帝之恶”为名,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朝廷。以建文四年朱棣即位而结束,历时4年。正当朱棣攻入南京时,皇宫失火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此后,惠帝出逃的传闻甚多。明成祖一直为此忧心忡忡,这件事几乎成了他的心病。数百年来,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历史案件。综合多种说法,主要有“烧死”和“逃亡”两种说法。

一种说法是建文帝自焚身亡。据永乐年间编撰的《涑水纪闻》,燕王朱棣发动了“靖难之战”。经过四年的征战,燕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。建文四年,燕王率军进军南京金川门。当燕王大军进入皇宫时,皇宫已是一片火海,建文帝已不见踪影。与此同时,建文帝所用的宝玺却不见踪影。正史记载,建文帝死于宫中火灾。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卷九记载:“上级(即明朝开国皇帝朱棣)见宫中冒烟,急派使者前来救援,但为时已晚。使者采取了行动。”身入火中,却无功而返,上官哭道:“果然是个白痴,我来支援翅膀,却没有做好事的意思。”而我却突然落到了这里!’……壬申为建文君准备了葬礼,派官员进贡,并三天不上朝。”

仁宗朱高炽所创的长陵后碑也说,建文帝死后,成祖准备以帝礼下葬。成祖后来在给高丽王的圣旨中说:不料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放火自尽。然而,火灾发生后,太监们在余烬中多次搜寻,只找到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。建文帝是生是死无从得知。为了让世人知道建文帝自焚,燕王曾写过一篇祭文,但无人知道他的坟墓在哪里。明末崇祯皇帝曾说过:我想去参观建文帝的坟墓,但不知道它在哪里。另一种说法是,南京被攻克时,建文帝本想自杀,却被亲信劝说出家为僧,通过地道逃出皇宫,微服私服云游天下。明成祖死后,回到京城,葬于北京郊区的西山。

朱棣即位后,感到阴晴不定的建文帝对自己有一种无形的压力,于是多次派遣亲信大臣前去探望。永乐年间,随郑和下西洋的官员中,有不少身穿锦袍的侍卫,显然是用来暗中调查建文帝的。明成祖曾向各地寺院颁布:010—30000号,重新整理了所有僧人名册,对僧人进行了全面普查。从永乐五年开始,还派人以寻找仙人张素禄为名,四处寻找,遍及大江南北,共计二十多年。

据民间传闻,很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和传说。有人说建文帝先逃往云贵地区,后又迁往南阳地区。至今,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(建文帝)为鼻祖。现代有学者认为,建文帝逃亡后,先藏于江苏吴县驼山普济寺,后又藏于穹窿山黄家庵。永乐二十一年病逝于此,葬于庵后山坡。至于建文帝的下落,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。

七、李自成生死之谜

李自成,出生于陕西米脂。他当过邮递员,当过边防战士,最后加入了反明农民起义军。他们征战南北,不断壮大。数十万大军所向无敌,最终推翻了政治腐败、经济崩溃、摇摇欲坠的明朝。但由于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诱清军入关,李自成率部撤出北京,转战河南、陕西、湖北等地,最终无果而终。有人说李自成是在九宫山被杀的。《明太祖实录》 结论是自强已死,尸骸无分。

取材于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靖远将军阿济格向朝廷报告,说李自成竭尽全力,只带着二十名亲信进入了九宫山。他被村民围困,无法逃脱,于是上吊自杀。他派人去尸检,但尸体已经腐烂得无法辨认。另一个依据是南明湖南兵部尚书何腾蛟向唐王报告说,他的军队在九宫山下斩杀了李自成,但只失去了他的头。然而,这种“灾难”论却很难让人相信。由于李自成才华横溢,勇猛,一直是官府的死敌。

毫无疑问,他是清朝或者南明统治者心目中的一个大问题,他的生死在当时绝对是一件大事。但阿齐格的报告称“尸体无法辨认”,纯属夸大事实,不属实。清朝怎么会相信呢?何腾蛟的报告根本就是事后诸葛亮,虚报军功,南明是不会相信的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李自成退守湖湘时,仍有四十万余兵马,至少有数万人驻扎在九宫山地区。说他只带了20名亲信,显然与事实不符。而且,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了,他的数十万大军怎么可能放弃?九宫山还能太平吗?

但事实上,当时的九宫山很平静,数十万大军也很平静。那么,为何会有“灾难”之说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呢?据推测,这是李自成及其部下设置的烟幕,一种拖延战术。一方面,威胁李自成的死可以打消南明朝这支军队的敌意,下一步可能就是联合起来对抗清朝;另一方面,让清朝认为自己内部圈子的麻烦已经消除,可以放松警惕了。一旦时机成熟,李自成就能东山再起。也有人说,李自成隐居于嘉善寺。相传清朝初年,即将就任的云南巡抚张琼波曾到石门嘉善寺参拜,与该寺住持共论古今。几年后,他再次拜访嘉善寺,方丈却已去世。

哀悼之际,方丈的徒弟告诉他,方丈就是举世闻名的闯王李自成。死在九宫山的人,正是他的将军孙氏。乾隆初年,利州知县何曾到嘉善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。他在庙里看到了李自成的画像,据说叫“奉天玉和尚”。 1981年,石门嘉善寺发现了奉天玉高僧墓。经查,瓷坛内所藏遗骸与李自成身材相似。墓内随葬品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省米脂县的习俗相同。但对于这一说法,目前仍有不同意见。

有人说,奉天愚和尚墓的发现,只能证明石门甲山寺确实有奉天愚和尚,但并不能证明奉天愚和尚就是李自成。也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被箭射瞎,但画像中李自成的眼睛明亮清澈,这就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。因此,李自成隐居嘉善寺之说不能成立。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。

版权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,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最新内容,希望能帮到您!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探秘猎奇网 » 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(中国几大迷案)

赞 (0) 打赏